2025
08/14
10:18
来源:
拉萨融媒
【字体:大中小】
浏览量:次
拉萨融媒讯(记者郝奕凝实习记者伍金拉姆)8月11日,当雄县“世界首例克隆牦牛”诞生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世界首例克隆牦牛”的诞生过程、克隆牦牛的技术突破等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项目首席科学家方盛国详细解读了此次克隆牦牛技术的具体突破、科研过程、核心难点以及诞生的首例克隆牦牛的当前健康状况与未来科研价值评估。
方盛国介绍说,2023年和2024年项目团队分别采集人工救治的野血小公牦牛和家养公牦牛“纳木措”的耳廓组织,构建体细胞系,同时,研发培养试剂,完成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工作,成功构建了野血小公牦牛和“纳木措”的体细胞克隆胚胎,并于2024年11月8日将胚胎植入当雄本土母牦牛“拉姆”的子宫。经过8个月零2天的孕育,2025年7月10日,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牦牛在当雄县——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顺利出生。经过全基因组识别鉴定,确定其来自公牦牛“纳木措”的耳廓组织细胞,故为其取名为“纳木措1#”。
方盛国说:“到了西藏,由于气压、氧含量等因素,胚胎养不活,所以我们重点改进培养液配方,试了5个多月才突破这一关。随后,团队攻克难关,认真研究每一个环节的营养液改进,一系列的营养液做好后,牦牛最佳移植期七、八月份已过,我们又摸索反季移植,终于完成了一年四季的移植试验,这样就能知道移植成功率是受季节还是牦牛身体状况的影响。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摸索,但最终在最困难的季节成功了。”
在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记者看到了正围着“代孕妈妈拉姆”转来转去喝奶的“纳木措1#”,它全身黑毛,或迈着小短腿跑来跑去,或依偎着自己的“妈妈”,虽然“母子”俩并无血缘关系,但仍旧舐犊情深,温馨的画面也彻底消除了大家的担心,让“纳木措1#”的喂养工作更加轻松。至8月11日,“纳木措1#”出生已满一个月,各项指标正常。
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负责人高云告诉记者:“我们‘纳木措1#’出生时的体重是33.5斤。一个月后,在8月10日,我们再次称重,它的体重已经达到了63.9斤,平均每天增重一斤。我们每天会对小牛的饮食,包括它的体温、心率等情况做监测,目前它的生长性能、精神状态都非常好。”
在记者提问环节,围绕“克隆牦牛技术研究过程中,当雄县给予了哪些支持?下一步如何让创新技术成果惠及广大牧民朋友?”“克隆牦牛的健康状况如何?未来如何推动产业发展,成本是否具备商业化可行性?”“克隆繁殖是否会影响牦牛种群遗传多样性?技术是否会扩展应用于其他高原濒危动物?”等问题,新闻发言人回答了现场记者的提问。
为了彻底解决西藏牦牛种业种质资源严重退化,育种体系不健全,优生繁育谱系管理系统缺乏,出栏周期长、肉质低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2023年5月,当雄县组织技术骨干深入牧场,完成1000多头良种牦牛的基因采样,为优质基因筛选打下扎实数据基础;同年7月,克隆牦牛项目正式启动实施。依托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团队历经两年多联合攻关,创新构建了“牦牛全基因组选择+体细胞克隆+核心群快繁”的技术体系,以全基因组选择精准锁定“种子牦牛”优势个体,同步突破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体细胞克隆胚胎构建关键技术瓶颈。“世界首例克隆牦牛”——“纳木措1#”的诞生并健康成长,对快速提升种群遗传质量,解决种源稀缺和退化,保护遗传多样性,持续注入新质生产力活力,助力西藏畜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责任编辑:陈灏
【我要纠错】【打印本文】【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