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2/14
10:30
来源:
拉萨融媒
【字体:大中小】
浏览量:次
拉萨融媒(记者格桑卓嘎)在教育的广袤天地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岁月为笔,以热爱为墨,默默坚守,倾情付出,书写着动人的篇章。冯兴娟,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她在西藏教育一线坚守了30年,用行动诠释着对教育初心的深情守望,对高原学子无尽的爱与责任。
1990年,20出头的冯兴娟怀揣梦想与憧憬,从四川奔赴西藏,踏上了她的教育征程。初到林芝市教委,她从事人事管理及数据统计工作。然而,在西藏成长的经历,让她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充满热忱。工作之余,她如饥似渴地扎进图书室,研读大量书籍与案例,还时常去学校听课,与孩子们倾心交流。渐渐地,成为一名老师的梦想在她心中悄然发芽,日益茁壮。
1994年夏天,当得知拉萨市第八中学招聘教师时,冯兴娟毅然选择转岗。尽管家人朋友对此难以理解,但她内心的声音无比坚定。当她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教师梦终于成真,激动与喜悦溢于言表。从此,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其实不过是热爱,因为有了热爱,才可能如此执着地坚守。热爱教育,往大了说是我们担负的使命责任;往小了说,看着一张张笑脸,就希望他们健康成长,一个个长成我们所期望的样子。”冯兴娟说。
站上讲台的冯兴娟,仿佛拥有无尽的能量。她常常熬夜备课,精心钻研教学方法,只为给学生们呈现最精彩的一堂课。面对学生,她耐心十足,不仅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课,还坚持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回到学校后,办公室的灯光常常陪伴她至深夜,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夜景”。
“她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老师。当时她还在科室工作,教学工作已经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科室的工作就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在我们学校那栋教学楼里,她们办公室经常亮着灯加班的,肯定就是她了。”冯兴娟的同事喻碧琼回忆道。
为了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题实践,冯兴娟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她积极组建课题组,加入教学工作室,撰写教学提纲,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编纂了九本校本教材,开创了“1 X”综合实践课程教育模式。她希望通过这一模式,为孩子们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充实与快乐中学习成长。
“1 X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从课程理念上说,1是国家课程,X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认为1便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X便是那无限的可能。无限可能意味着让每一位教育者的教育立足于发现源头活水,脉流涌动。”冯兴娟说。
时光荏苒,冯兴娟的学生曲吉白姆从拉萨市第八中学毕业,考入西藏大学,后又回到拉萨实验小学任教,曲吉白姆的孩子也成为了冯兴娟的学生。曾经的师生情谊,如今延续成了同事关系,更是教育传承的生动体现。“以前冯老师是我的老师,后来成了同事,也是学校的领导。我觉得现在自己所拥有的这一切都来之不易,也离不开冯老师的悉心照顾。在我成长过程中,有这样一位老师,值得庆幸。”冯兴娟的同事曲吉白姆感慨道。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让冯兴娟的身体逐渐亮起了红灯。头晕眼花、四肢疼痛时常困扰着她。2006年,她调至教育教学管理岗位,却因一次教学活动摔倒,导致双侧股骨头骨坏死。即便如此,术后的她依然热衷于送教下乡,走遍了全市的乡村学校,将科学的教育理念传递到每一个角落。30年的教育生涯,冯兴娟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西藏这片土地,却无暇顾及四川老家的父母。母亲病故时,她未能在身边送别,女儿也说她是好老师,却不是好妈妈。这些遗憾成为她心中难以言说的痛。2024年10月,冯兴娟光荣退休。但在退休仪式上,她满是对30年讲台岁月的深情回顾,对西藏这片“第二故乡”的深深眷恋。30载春秋,冯兴娟用青春与爱心,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培育了两代人。她用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坚守着教育的初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高原学子的成长之路。她的经历,更是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后来者在教育道路上坚定前行。
“我在坚持做一件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教育的本身本来就是一个急不得的事儿,慢点儿,细点儿,自然可以静待花开。”冯兴娟说。
责任编辑:陈灏
【我要纠错】【打印本文】【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