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援藏 / 援藏故事

2019

11/27

11:02

来源:

江苏援藏指挥部

【字体:

浏览量:

标签

一个援藏一个援疆,舅甥俩的浓浓支教情

在江苏省高邮市第二中学,有这样两位教师:一位是政治教师袁良萍,从2014年至今三次赴西藏支教;一位是化学教师郭永伟,2017年赴新疆支教三年。他们既是同事还是舅甥关系,郭永伟是袁良萍的舅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大爱无疆”,彰显着新时代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次赴藏支教收获远比付出多

她略显黝黑的皮肤上有着一抹淡淡的高原红,还有一些零星的小痘痘,但大方的谈吐、自信的状态让人瞩目。谈起援藏的初衷,袁良萍说:“当初就是单纯地想去支教。”她主动请缨作为江苏省首批(组团式)援藏的教师。

2014年至2015年期间,她所教的是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的两个高二班级。第一次支教结束后,带着对拉萨学生的恋恋不舍,2017年她再次申请进入高原,这次教的是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初一学生。为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袁良萍结合前一次的教学经验,摸索出适合藏族学生的教学模式。

学校学生大多是“三包生”(包吃包住包学费),即便如此,班里还是有不少贫困生连生活费都难以维持。每次从拉萨回高邮后,她就到处问同事、朋友有没有人愿意资助她的学生,她笑称自己就像是一个“化缘人”。

她的不断付出得到了学生们的真情回馈,2019年的上半学期,学生们从其他老师口中得知袁良萍回江苏的消息,多次挽留,希望她能够留下陪伴他们到中考毕业。袁良萍便和他们作出约定,只要他们期末表现好,她就继续申请留下。“我舍不得他们,这一届学生从初一开始就是我教导的,即使没有约定我也会继续留下。”袁良萍笑道,学生们也确实做到了,期末考试全班成绩非常优秀。

201988,袁良萍第三次踏上赴西藏支教之路。在出发前,她获知和她同样援藏的两位人员因高原反应导致身体疾病去世的消息,身边不少朋友劝说她留在高邮,但是她坚定地说:“我和学生们都约好了,一定要去,我绝不畏惧,也绝不后悔。”

三年真情送考只期望学生有好的出路

20172份,受援疆同事成迎道老师和援藏外甥女袁良萍影响,执教20多年、48岁的郭永伟主动请缨前往新疆伊犁新源县第二中学支教。

新源县第二中学是扬州市2013年援建的全新学校,硬件条件很不错,但生活一段时间后,时差、温差和饮食问题接踵而来。生活作息一下子打乱,肠胃也经常闹毛病,都是自己独自去药店买些药凑合。

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郭永伟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新疆高考实行的“3+综合”模式,和江苏高考有些差异,他就研究两地的高考教学策略,帮助所教的高一学生打好基础,并尽自己所能帮助培养新教师。在高一年级组,他每周坚持听四至五节课,每节课后都和新老师们进行毫无保留的交流,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并且自己带头在组内上公开示范课,手把手地带新教师。他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关心学生们的生活情况,很快,他就被新疆的学生们昵称为“老郭”。彼此结下的深厚师生情,让郭永伟在支教满一年半后继续申请中期轮岗,他希望能够将这一届学生亲自送进大学校门。

20196,两轮援疆、坚守三年的郭永伟将他所教的新疆伊犁新源县第二中学112名高三学生送进了高考的考场。学生们在查询到录取学校时都第一时间告知他,每一个学生告诉他被录取的大学后,他都认真地在微信备注的学生名字后添上大学名称。不少学生带着对老师故乡江苏的美丽憧憬,填报了江苏及周边高校:南京理工大学、南通大学、杭州医学院等;还有不少学生报考了师范类学校,希望将来也可以和他一样教书育人……学生的敬爱和认可就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作为一名教师,我就是单纯地希望学生们能有好的出路。”郭永伟由衷地说道。今年八月下旬,他将继续入疆支教。

亲友互相扶持“大爱”“小家”共同守护

除了教师的身份,他们还是父母,还是子女。在和他们的交谈中,他们所表达出的唯一惋惜,就是失去了太多陪伴家人的时间。

在郭永伟的父亲(袁良萍的外公)住院治疗期间,他远在新疆支教。在父亲病重时,身在新疆的郭永伟着急又无奈,当时正值学校期末考试,回家的话担心影响学生考试。在学生考试结束后他立刻返回高邮,终日守在父亲床前陪伴,七天后父亲离世,至今这都是郭永伟心中的痛。

除了对父亲离世的悲痛,没能亲自送儿子走进考场,错过儿子高考,郭永伟一样感到遗憾。妻子和儿子对他工作的高度支持,让他既心怀感激又深感愧疚。

袁良萍也有着相同的感受。2014年第一次援藏,她的孩子才上一年级,是学写汉字的重要时期,由于缺少家庭辅导和督查,现在孩子的汉字写得并不好。在她援藏期间,孩子的接送都是孩子爸爸和郭永伟;在郭永伟援疆后,很多同事主动帮助接送。

郭永伟和袁良萍,一个援疆、一个援藏,他们为当地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他们家庭之间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亲情令人动容。“大爱”和“小家”,是他们之间最能够引起共鸣的话题,在他们的“大爱”里,无不体现出对“小家”的深爱;在他们的“小家”里,无不蕴含着甘于奉献的“大爱”。

责任编辑:江苏援藏指挥部

【打印本文】【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赞

收藏